(上接第一版)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实现全省“一卡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92%。城镇低保标准由210元提高到240元,农村低保每月增加10元。扶贫开发、移民后扶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5万人。建成廉租房3.2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1832户。
㈦项目招商取得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投资导向,及时转变招商方式,全年向上争取项目109个,到位资金7亿元。招商引进项目96个,其中新引进49个,到位资金14.8亿元,利用外资470万美元。投资2亿元的武当金鼎制药即将投产;投资10亿元的汽车平衡悬架、6亿元的温泉开发、5亿元的半岛湾酒店、4亿元的维也纳酒店、3.5亿元的生物质热电联产、2亿元的凯旋酒店、1.5亿元的滨湖酒店开工建设;投资2亿元的金裕石材加工项目签约;投资10亿元的观音洞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签定框架协议。
这些成绩,是在自然灾害频发、宏观政策偏紧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是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任务艰难繁重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挣脱束缚、打破瓶颈的不懈奋斗中取得的,为我们建设新房县实现新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具体体现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过硬、督办有力”。年初提出的“全市前3位、全省前50位”的争先进位目标指明了我们的奋斗方向,“七件大事”凸显了我们全年的工作重点,“做强工业、做特农业、做活旅游、做大项目、做优示范、做实民生”等有效举措为我们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全程跟踪、定期通报、严格奖惩等督办措施激发了全县干部抢前争先的干事热情。我们欣喜地看到,跨越发展已深入人心,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为加快房县崛起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分析形势,抢抓机遇,切实增强赶超跨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成绩令人鼓舞,问题不容回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发展基础还不稳定、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积极因素与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宏观形势错综复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化解,欧债危机持续升级,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金融市场复杂多变,潜在风险加剧,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地用电紧张、利率上调、汇率升值等不利因素增多,宏观调控难度加大。中央在扩大内需、调整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也放慢了项目审批节奏,提高了项目审批门槛,严格控制新上项目,不利于我们争取项目和资金。影响沿海地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多,企业自身经营压力不断加大,产业转移受到限制,我们招商的难度愈来愈大。
二是区域竞争分外激烈。从全省看,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势头更加强劲,局面快速变化,位次不断重排。我县这些年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始终靠后。2011年全省县域经济10项指标排名中,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项指标一直排在60位之后,不但与排头兵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一批追兵正在陆续超过我们。从全市看,兄弟县市各自抢抓机遇,彰显优势,加速发展,要想处于领先地位还有较大困难。郧县、丹江已经走在我县前面,后发潜力也相当可观;竹山、竹溪、郧西主要指标的增速与我县始终处于胶着状态,稍有松懈,就会落后。
三是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立足全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第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难度较大。虽然近年来我县生产总值增速在20%以上,但这种增长对国家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未充分激活;财政收入增速虽在30%以上,但块头不大,难以“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第二,总体经济实力仍然弱小。目前我县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规模偏小,三产发展不够,优势产业和品牌企业缺乏,多元化的支柱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城乡差别仍然较大,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还很艰巨。第三,发展环境尚需优化。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障碍没有完全消除,开放开发、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还未真正深入人心,懒、软、散、浮现象仍然存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尚有潜在矛盾隐患。
挑战和机遇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在理性看待挑战的同时,更应看到当前面临的众多机遇,我们必须因势利导,顺应大潮,充分应用好“三个有利条件”:
一是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三农、加快发展服务业上”、“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等政策措施,为我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开发旅游产业、加快财源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继续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纵深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汉江中下游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十堰百万辆整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启动,特别是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我县被列入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为我们在产业发展、生态补偿、对口支援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撑,房县成为众多机遇的惠及地,加快发展正当其时。
二是发展优势逐步显现。经过多年的努力,县域经济开始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已经具备了赶超跨越的后发优势。工业经济快速壮大,旅游资源有序开发,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县城框架不断拓宽,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强大支撑;加之国防基地的政治优势、国家级扶贫开发县的政策优势、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相互叠加,我们只要整合资源,扬己之长,就一定能将这些潜在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经济优势。
三是发展氛围空前浓厚。在近几年抓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先后实施“全民创业”、“四大战略”等工程,出台《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展新项目培植新财源奖励政策》等政策,推行行政检查审批、项目工作“五个一”等机制,开展“落实年”、“比拼年”作风建设等活动,全县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断提高,群众干事创业激情高涨,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真抓实干的创业氛围,为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历史拒绝旁观,机遇垂青强者。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发掘潜能;只有把握大势,才能赢得主动。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挑战中捕捉机遇,在机遇中发挥优势,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
四、突出重点,紧抓项目,全面完成2012年赶超跨越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2年我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和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以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房县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旅游立县、农业稳县、项目兴县”战略,为在更高起点上建设新房县、实现新跨越开好局、起好步。奋斗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55亿元,增长31%;财政收入4.5亿元、增长2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增长19%;外贸出口5000万美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
为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我们将紧紧围绕“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显著改善”三大目标,全力办好“竹房城镇带、诗经文化节、两条高速路、‘三城’(国家园林城、国家文明城、国家卫生城)联创”四件大事,奋力推进“北城万亩工业园、5平方公里南部新城、10公里诗经景观大道、22公里县城至军店一级路、投资9亿元的中华诗经城、7亿元的汽车平衡悬架、6亿元的温泉度假村、1亿元的文体中心和3个星级酒店(投资5亿元的五星级半岛湾大酒店、4亿元的四星级维也纳大酒店、3亿元的四星级滨湖大酒店)”等九大项目,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㈠培育主体抓工业。以发展工业企业为重点,坚持培育大企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并举,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49%。一是深入推进“三大工程”。大力实施“亿元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全民创业”工程,加强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监测,做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调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用地、用电、用工等难题,扶持成长壮大;认真落实支持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政策,激活全民创业热情,做优一批骨干企业,扶强一批规模企业,发展一批微型企业,力争亿元企业达到15家,新增规模企业20家、小微企业80家。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一区三园”发展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房县经济开发区。完善东城工业园信息、物流、劳务等服务体系,鼓励雅德农用车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武当金鼎制药、三鑫生物、汽车平衡悬架项目建成投产。加快西城工业园场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入园中小企业10家。全力推进北城工业园建设,修通入园道路,启动自来水、变电站等配套工程。坚持“大企业进园区、小企业放乡镇”的原则,建好乡镇工业园,统筹安排项目落地,形成梯次发展的空间格局。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招商引资力量,培养专业招商队伍,加强与珠三角、江浙、武汉等地知名企业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优势骨干项目。以工业园区和龙头企业为载体,突出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和回归创业,引进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围绕香菇木耳深加工、汽车零配件等项目,全力做好包装推介,引进发展后劲足、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力争招商引进资金18亿元以上,其中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四是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会计、法律等服务保障。明确服务界限,坚
振奋精神 狠抓落实 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县长 朱光洪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