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市委在昆山举办的十堰市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专题研讨班,是十堰市实施“一核多支点”战略、“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昆山之行的学习考察感慨之多、启发之大、教育之深、效果之好,前所未有,通过生动的教室授课、典型的现场考察,既开阔了眼界,更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一、昆山学习学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从一个典型的江南农业县,跃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样板。昆山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思路。
1.高端定位的眼界。从改革初期提出“要发展,靠上海”,到上世纪90年代“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升级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再到新世纪“建设东方新欧洲,提前实现现代化”,昆山不断调整定位、拉高标杆,见贤思齐、见快思超、见强思争,发展视野从家门口逐步扩展到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而扩展到全球范围。
2.敢为人先的胆略。从兴办出口加工区,到实行网上报关;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取消农民动迁宅基地置换,到集约用地、集中开发;从创办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到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轨,许多举措都是昆山原创,也是全国首创。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条条框框,“敢想敢干”的开拓精神,引领昆山一步步走向全国前列。
3.生态环保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产业布局优先考虑环境容量,项目选择优先考虑排放指标,生态建设坚持高起点大手笔,全力构建起生态意识文明、生态产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宜居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五大体系”,环保优先、集约发展的方针体现在昆山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4.富民优先的思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着力实施创业、物业、就业、产业“四业并举”,构建起富民为民长效机制。坚持 “八个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市、镇、村供水一个“龙头”,垃圾焚烧处理一个“炉子”,低保、医保、社保一套制度,生态生活环境一把“尺子”,污水排放一个标准,真正实现了城乡生活品质同步。
5.不惧风险的担当。全国第一个自费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封关运作出口加工区,创办江苏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有偿出让土地等诸多“第一”的背后,体现的是昆山人敢于冒风险、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闯劲,体现的是昆山干部的政治担当、职责担当和能力担当。面对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转型、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困境,昆山干部凭借担当精神,一次次化危为机,实现了 “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优”五大转变,阔步迈上发展新台阶。
二、学昆山,思房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学昆山,思房县,我们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基础。加快房县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生共荣、有机统一,努力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1.坚持顶层设计,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人口增长、环境容量等因素,科学规划绿色发展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中,合理界定功能定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做到适度超前,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2.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建立“排污者付费、治理者赚钱”的利益导向,用经济杠杆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市场化。实行项目建设环保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审批绿色门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创新监管机制,实行预警监测,从严查处破坏生态、有损生态的行为。创新考核机制,把绿色GDP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环保优先、生态为重的正确导向。
3.实施“五增”工程,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增绿”工程,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施“增蓝”工程,开展大气污染源重点治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群众享有一片蓝天。实施“增净”工程,大力实施“清水行动”,全面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实施“增景”工程,提升城市绿化档次,构建点线面贯通、乔灌木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实施“增收”工程,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建设与县域经济同步发展。
三、走绿色发展之路,率先建成“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房县正处在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抓手,抢抓机遇,乘势快上,率先建成“三化”协调发展引领区。
1.强力推进生态工业新区建设,打造新型工业孵化区。按照“工业出城、企业入园、功能分类、绿化美化”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东城汽车配件产业园、北城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高起点谋划十堰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房县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形成生物医药、汽车配件、食品饮料、纺纱织布四大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扩能改造、包装上市,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全力打造现代企业“升级版”。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打造享誉全国绿色品牌样板区。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立足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壮大核桃、中药材、山羊、大鲵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集生态观光、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板块。依托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实现生产专业化、建设规模化、加工系列化。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打响房县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3.致力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按照“统筹发展、利益兼顾、重在建设”的思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