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田兰兰 陈绍杰) 近日,记者在沙河乡朱家坪村“秦楚源”仿生态大鲵繁育基地了解到,该基地年繁育大鲵苗种2万余尾,带动全乡养殖大鲵5万尾,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如今,我县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已有24个,大鲵养殖专业户已达2000余户,大鲵在部分乡镇和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主体作用初步显现。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学、经济和科研价值。我县的生态条件适合大鲵生长,为全国四大源产区之一。近年来,我县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坚持“先繁后养、以场带户”的工作思路,将大鲵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黄金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大鲵养殖产业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基地”的商品化养殖模式,促进大鲵养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
围绕大鲵产业发展前景,我县在贯彻“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开发方针时,先后成立了“大鲵驯繁保护中心”“大鲵研发中心”“兴农大鲵养殖开发专业合作社”,在大鲵保护、信息服务和技术研究、技术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产业形成过程中,探索了以人工驯养、人工繁殖和人控条件下的仿生态繁殖技术研究三个阶段的特色技术,使大鲵养殖由“野转家,家转野”,养殖户熟练掌握了大鲵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在对外销售上逐步进行扩展,在已形成的销售市场和信息渠道基础上,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大户小户对接的种鱼、幼鱼产销对接模式,在对位扩展上部分繁养大户和销售专业户在北京、广州、上海一线城市和苏州、江西等二线城市建立起销售关系,销售渠道逐步稳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大鲵养殖专业户2000余户,建大鲵仿生态繁育基地24个,繁殖亲本2500余尾,年繁大鲵幼苗10万余尾,全县存池大鲵近30万尾,年销售商品大鲵10万尾,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大鲵产业发展,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将大鲵产业纳入了八大产业的战略布局。在3月召开的全县大鲵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县长蔡贤忠指出,要整合资源优势,以养促繁,以销促养,以服务促规模,坚持生态规模化养殖,努力拓展市场空间,打造特色生态品牌,做大做强大鲵产业,争取在3至5年内,发展大鲵100万尾,出栏40万尾,产值达到10个亿。目标的确定为我县大鲵养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这项“黄金产业”将逐步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