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高书文) 洪军,一个在外闯荡多年的游子,回到家乡化龙堰镇作峪沟村,用两年的时间,流转土地大兴产业,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如今,村里传统农作物变身成为一片片特色产业。洪军用实际行动,在村里的田野上播撒下产业和希望的种子。
2017年以前,洪军在北京做装修行业,年轻就外出闯荡,在大城市也算小有成就。2017年,了解到精准扶贫政策和农村地多人少的现状,他毅然回到房县,在化龙堰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到作峪村流转土地,开始兴办产业。当年10月,种植陕西大红袍花椒100亩、魔芋100亩,今年又种植甜玉米100亩,养鹅1000多只。与湖北省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中药材虎杖订单协议后,他又流转了360亩土地。
眼下正是虎杖种植的农忙时节,基地上每天的用工量在30人左右,大大带动了作峪村和附近村的村民务工。
80岁的高龄的孙志祥是作峪本村人,老爷子常年劳动,身体硬朗,谈起能够在家门口挣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做活路也是锻炼,老板儿给人家多少钱也给我多少钱,每天七八十块,自己挣的用着多硬气啊,吃着香!天天在这儿干活儿,人多,日子也有意义些!”
上营村村民刘凤云是大家的领队,今年已经68岁,家里丈夫卧床,两个孙子在校读书,儿女在外务工;平时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孙子。产业基地办到了家门口,让刘凤云能够照顾家庭和挣钱两不误。“今年在这做了一个多月了,一个月2000多块钱。我们这岁数,自己能挣点儿钱用多风光啊,但愿我做得了的时候自己多挣点儿,能照顾物屋里宽裕些。下雨了我还在屋里做豆油精卖。”
像孙志祥、刘凤云这样在基地常年有收入的村民还有很多,据了解,其中一半为贫困户。洪军统计,基地年发放工资20多万元,带动人平增收4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