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杜达巍通讯员林广鑫) 3月24日,城关镇三海村村民邓平的羊肚菌种植大棚里,从土里冒出来的灰褐色羊肚菌新鲜饱满,像一把把小伞,密密麻麻,长势喜人。邓平夫妇俩手拿小刀小心翼翼地把采收的羊肚菌放入桶中,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羊肚菌,因形似羊肚而得名,多产于我国云贵山区,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也有“菌中之王”的美誉。眼下,正是羊肚菌大批量上市的时节。邓平家今年种了5亩羊肚菌,每次采收的鲜菌都需要及时送到烘干房里做烘干处理,为了节省时间,他在烘干机旁搭起临时帐篷,夫妇俩一天到晚守在地里。“今年收成还不错,预计可以出500多斤干菌,应该能卖20多万元。”说起收成,邓平脸上乐开了花。
房县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是全国闻名的“耳菇名县”,也是产业大县。依托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几十年来,我县村民种植香菇和木耳蔚然成风,房县小花菇更是成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房县,现在的宠儿是羊肚菌,大伙都管它叫‘发财菌’。”县蔬菜服务中心农艺师蒙天禄介绍,2022年,全县18个乡镇羊肚菌种植面积达1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带动菇农增收2亿元以上。今年,全县羊肚菌种植面积1.1万多亩,种植户有600多户,是全省羊肚菌生产第一大县。
改变起源于2014年。当年,我县为了带动菇农增收,引进试种羊肚菌,在一批能人示范带动下,筛选出了适合我县的种植品种,并逐步探索出符合我县实际的种植模式。随后,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羊肚菌开始在我县遍地生根。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房县羊肚菌亩均干品产量70斤至80斤,亩纯收入2万元至3万元,最高亩产量达120斤、亩纯收入达5万元,在全国属高产高收益地区。不仅如此,借助小花菇成熟的销售渠道,我县成功把羊肚菌送到了北上广的餐桌,每年还有几万斤羊肚菌漂洋过海,出口到东南亚和德国等地。
“羊肚菌的种植时间为每年11月份,收获季节在来年的三四月份。待羊肚菌采摘之后,拆除遮阳棚,种植户们还可以再翻土种一季水稻,既有效提升了农田的复种率,保证了粮食生产,也为村民增加经济收入开拓了新路子。”蒙天禄说,水稻+羊肚菌轮作,不仅让“冬闲田”变身“增收田”,更是老百姓的“致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