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食用菌基地点菌。
本报讯 (记者张阳 许波通讯员任爱琼) 开春以来,沙河乡从早谋划,从实推进,抢抓晴好天气,吹响产业发展冲锋号。
在沙河乡鹰嘴石村食用菌种植基地的生产大棚里,工人们正在娴熟地制作菌棒,消毒、打孔、点菌、码放、覆膜,经过一道道工序,制作好的菌棒整齐码放,大棚内忙碌而有序。
鹰嘴石村47岁的周修运已经从事食用菌生产10个年头,“我共有十个棚,每年生产冬菇三万袋,夏菇三万袋,除去成本,十个大棚每年能收入15万元。”周修运给记者算起经济账。
在沙河乡火光村海拔1200米的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将菌柴排放在菌床内,把天麻蜜环菌插播在菌柴的刨口处,随后垄沟覆土,撒叶保墒。“我在林下种植的有7亩地的仿野生天麻,现在正是培养菌床的时间,天麻的周期比较长,两年见收入,除去人工成本纯收入也有20多万元。”火光村天麻种植大户李明奎说。
在沙河乡朱家坪村林下黄精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碌地种植黄精种苗。
据朱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呈介绍,朱家坪村发展林下黄精种植基地300亩,天麻种植基地115亩,采用“村投公司+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既能收到租金,还能到基地务工,达到家家有事干,户户能增收。
“近年来,沙河乡坚持产业立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一菇两叶三基地”特色发展产业格局,持续擦亮“香菇小镇”名片。目前全乡发展袋料食用菌500万袋,椴木食用菌50万筒,发展烟叶1000亩,茶叶3500亩,建成以胭脂米、梅花鹿为主的特色种养殖基地,以黄精、天麻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蛋鸡、生猪为主的规模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加工,发展食用菌冷藏、销售业务,拓展产业链条;抢抓大财政体系建设机遇,成立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控股的村投公司,壮大集体经济;群众通过入股分股金、山林土地流转分租金、在基地务工挣薪金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年内户均增收近两万元。”沙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杰介绍。